|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冯海宁:没有反目就没有举报的悲哀

2013-11-15 03:06:26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被举报了,举报者是他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递交了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了院士头衔。(11月14日《南方周末》)

没有师生之间的反目,就没有这一起学术举报,而没有举报,公众则无从得知院士评选的诸多细节与内幕。尽管中科院目前还没有对举报内容进行回应,但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来看,王宇澄的部分举报内容的确属实,这让人对院士评选的公正性、严肃性产生质疑。

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院士以及院士机构很神秘,如何评选院士也很神秘。尽管中科院、工程院评选院士的程序、标准是透明的,但这是纸面上的。很多人究竟如何从一般教授变成院士,公众不得而知。如今,媒体提供的这起“学生揭开中科院院士评选内幕”,则给了我们再次了解院士评选部分秘密的机会。

按理说,院士评选非常严格,但从这起案例来看,所谓的“严格”可能流于表面。如果真的评选很严格,就应该在评选过程中认真核实候选人的学术著作,那么,候选人“凑足论文数量”、抄袭等问题应该会被发现。如果严格评选院士,显然,候选人“托人寻找‘院士推荐人’并一一上门游说”等问题应该没有机会出现。

还能印证院士评选制度存在问题的例子是贪官张曙光。张曙光虽然没有成功当选院士,但其参评院士仅差1票,而在张曙光差一点就当选院士的背后,不仅有30人的专家团队帮其写专著,而且据说花费资金高达2300万元。这说明我们的院士评选制度存在太多的弊病,亟待改革。

当然,改革院士评选制度与调查处理这起举报事件是两码事。笔者认为,中科院应认真对待这次举报,因为这不仅关乎王正敏教授的个人荣辱,更关系到中科院和中国最高学术荣誉的公信力。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一事件,恐怕王宇澄个人不会罢休、继续揭露,而且公众也会从王正敏一个人的问题联想到其他院士,会质疑其他院士的当选是否也存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起明显的因师生反目而引发的举报事件。在此之前,因反目而举报的例子不少,不是情妇举报贪官,就是官员之间因不和而举报。尽管这类举报有利于反贪、反学术抄袭,但坦率说,这类举报是悲哀的,因为这不是正常的公民监督,而是利益发生冲突后的一种个人报复行为。

以“学生揭开中科院院士评选内幕”为例,王宇澄参与了王正敏评选院士的很多工作,清楚很多内幕,也掌握很多证据,但并没有在王正敏评选院士的过程中进行举报,而是在后来出现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才选择揭露和举报。毫无疑问,如果指望这种举报来端正学术风气、捍卫学术尊严,极其不靠谱。 



          来源:现代金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济南现奔驰Smart警车 悬挂民用车牌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