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之地:涉法涉诉信访如何回归“信法”轨道?

2013-12-02 03:40:59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国家信访局副局长张恩玺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这是就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作出的重大决策。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后,信访部门对此类信访事项将不受理、不交办、不协调。

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是指一些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事项,当事人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向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提出,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这类涉法涉诉事项,依法按照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程序进行处理,不作为信访事项受理;对有关国家机关依法予以终结的信访案件,信访部门不予受理。这里面第一个环节是“诉访分离”,涉法涉诉事项一般不再走信访渠道,而要引导走“信法”渠道;第二个环节是“信访终结”,即依照现有规定已经走完信访渠道和法律渠道的事项,要予以终结。

我国《信访条例》实施八年多来,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信访工作制度密切相关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信访不信法”观念日益严重,很多原本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事项,当事人由于对法定途径严重不信任,首先选择通过信访途径解决;尽管信访途径事实上也难以解决,一些当事人仍然不能摆脱对信访途径的过度依赖,试图通过重复信访、越级上访、缠访闹访造成更大影响,给有关方面施加更大压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信访不信法”弱化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职能,影响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有的权威,同时把大量事项推向信访工作部门,客观上令信访工作部门失调失效、不堪重负,不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

建立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把应当通过法定途径解决的问题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对行政机关或其他权力机关依法予以终结的信访事项,以及人民法院已作出判决、裁定、调解的事项,各级信访部门不予受理,有助于信访群众形成理性的预期,避免走入“其他都不灵,上访才管用”、“事情闹得越大,问题才能解决”的误区。这将有助于破除社会上“信访不信法”的观念误区,使信访工作卸下繁重负担,回归“群众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表达投诉请求、批评监督政府”的本位。

必须明确,“信访不信法”之所以成为流行观念,关键是许多时候“法”的确不可信,现在要让涉法涉诉信访重回“信法”轨道,则关键是“法”必须公平公正,值得充分信任。涉法涉诉信访终结之后,那些被要求纳入法治轨道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能够得到合理、妥善的解决。那些被信访部门拒绝受理,从信访途径退回到“信法”途径的矛盾和纠纷,必须能够得到有力有效的处理,群众才能从中看到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希望,才能建立起对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的信任,才能由以往盲目的“信访不信法”,转为理性、客观的“信访更信法”。

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必须要有“信法”作为支撑??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管理,都必须要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确保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系统改革思路,也让我们看到了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走出“信访不信法”困境的希望。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济南现奔驰Smart警车 悬挂民用车牌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