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谁为“井底人”的尊严兜底

2013-12-09 02:16:11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身处井下,却托起了一个家庭和孩子的明天,如此富有现实感的“爸爸去哪里”,怎能不让人动容?相比这位父亲的责任,有关部门乃至社会的责任体现在哪里?

最近,北京丽都广场附近的“井底人”引起关注。最新消息是,他们栖身的热力井已被水泥封上。“把能住人的都封上”,一名封井工人的话,让人听了不是滋味。

井被封了,“井底人”的生存困境并没有缓解,“井底人”的冷暖令人牵挂。一个井底人说,“相比外面的冷,井下太幸福了”,这种体验,道出了生活的真实与艰辛。他们也不太愿意接受救助站的帮助,封井只会把他们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并且不断增加安身成本。

或许有人会问,这么困难,为什么不愿接受救助?这里的辛酸恐怕只有当事人清楚。在井下蜗居10年的王秀清,对此的回答是,要救助就连我们一家五口都救助了,救助我一个,一家人没吃喝。拖着伤腿、干不了重活,家里又有孩子上学,对这位靠擦车为生的打工者来说,救助站的一顿好饭、一张免费车票,不可能解决这些生存难题。有家难回,有救助而难以纾困,这不仅是个人的窘境,也是社会救助无法回避的难题。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钻到井下,寻求一方立足之地,其悲惨情形固不多见,但何尝不也是养老难、就业难、进城务工者权利保障难等社会问题的一种折射。有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被调查者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超过六成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从这个角度说,关注“井底人”和类似群体的生存与命运,也是在挖掘那些隐藏的问题,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进而增进城市的包容与和谐。

在记者与王秀清的对话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尊严”的两点理解:住在井下无所谓尊严;光要面子孩子就会吃上不饭、上不起学。这可以说是许多城市边缘群体的普遍心声,尊严从来都不是飘在空中的词语,有工作、有收入、有居所,就有了起码的尊严。如果连这份尊严都难以得到,却依然在井下苦苦坚守10年而不后悔不放弃,这其实是一种质朴而高贵的责任。

身处井下,却托起了一个家庭和孩子的明天,如此富有现实感的“爸爸去哪里”,怎能不让人动容?相比这位父亲的责任,有关部门乃至社会的责任体现在哪里?谁来为“井底人”的尊严兜底?这些问题不会马上有答案,但可以马上有行动,让公平正义、社会关爱的阳光一点点照亮井下的世界。 

文/陆文江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济南现奔驰Smart警车 悬挂民用车牌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