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司马童:私密会所莫成“私密贿所”

2013-12-11 07:11:15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在中央一系列严厉的规定下,有人在名目上下工夫,也有人在地点上下工夫,逐渐把大吃大喝风从地上转入地下。在北京一家私密会所,更高级的宴席可高达人均6000多元。服务员还称,八项规定对经营没什么影响,来此消费的领导太多了。(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

  有专家称,透过现今制止奢靡、杜绝浪费的各种规定,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可以说是“下有对策,上有政策”。换言之,不让人抱有侥幸心理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反对铺张浪费的全民监督,也比任何时候都严密。

  正因如此,电视节目中私密会所的“没有影响”,更让人不安。这种“不安”原因有二。一,公款消费的报销制度是否仍然存在诸多疏漏?二,某些干部热情不减,私密会所是否是“私密贿所”?

  这则“私密会所领导多”的报道,无法让人不联想。正是因为如今“公款吃喝,人人喊打”,况且他们不可能没有料到突如其来的明察暗访。这些“识时务者”自然懂得“安全第一”和“万无一失”。

  但这则新闻也隐隐透出,这些不惜花费的请客者,或许正是看中了私密会所的“保险因素”,各求所需地将其当作“私密贿所”。而那些端坐“高朋”之座的被请对象,自然也认可这类聚会场所的“绝对安全”。仿佛再也不用担心人多眼杂,坏了自身的清廉形象。

  无论如何,群众路线犹言耳边,“私密会所领导多”更是如鲠在喉。不难想象,某些暗地里热衷钻进私密会所,醉心享受“高端大气上档次”消费的干部,在“反四风”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肯定不乏言之凿凿的“剖析反省”。那么,当他们转过身子进入“私密会所”时,不知脑子里还有多少“群众路线”的自律和自醒?

  私密会所莫成“私密贿所”,或是一种多虑。然而,无论什么级别的领导干部,经常出入消费畸高的私密会所,肯定与之“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形象格格不入。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反将风光涉足这种场所视作“身份的标志,地位的象征”,那其离“上有政策”的“关注对象”也就不远了。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济南现奔驰Smart警车 悬挂民用车牌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