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变更工作地点未与职工协商,违约!

2013-10-25 07:25:48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北京美尔斯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尔斯通公司”)未与劳动者纪文辉(化名)协商,便将其工作地点由朝阳区迁至密云县,为此双方发生劳动争议。案件经过劳动仲裁,法院一审、二审,现已画上句号。

  法院认定美尔斯通公司单方变更纪文辉工作地点,且未提供便利条件,对其工作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属于违约;双方所签《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系纪文辉在受欺诈、胁迫情形下,违背其真实意思表达所签,当属无效。据此终审判决美尔斯通公司支付纪文辉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未支付的工资等共计6万余元。

  擅自变更工作地点 公司被申请仲裁

  2011年11月,纪文辉入职美尔斯通公司,双方签有一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其中约定,纪文辉任研发中心经理,月工资18000元,工作地点为朝阳区阜通东大街公司办公场所内。

  2012年3月,美尔斯通公司通知纪文辉工作地点变迁至密云县,纪文辉对此不服,双方发生争议,纪文辉2012年3月14日后未到岗工作。

  2012年5月9日,美尔斯通公司与纪文辉签署《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有纪文辉当日正式离职、并结清各项费用,双方再无任何经济纠纷的内容。

  此外,美尔斯通公司将纪文辉的工资结算至2012年3月14日。纪文辉离开美尔斯通公司后不久即申请劳动仲裁。

  骗员工签解约协议 单位再度成被告

  起诉中,纪文辉说:“公司在事先未通知、协商的情况下将工作地点由朝阳区迁至密云县,导致我无法工作。我曾申请劳动仲裁,后因公司承诺支付工资,我撤回了申请,但后来公司仍未支付工资。”

  诉状中,纪文辉称因美尔斯通公司拖欠工资,他主动提出辞职,要求美尔斯通公司支付被拖欠的工资及补偿金、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等共计8万余元。同时提交了与包括公司老总在内的公司4位负责人的谈话录音。

  录音中,当纪文辉对《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中“双方再无任何经济纠纷”表示异议时,人事部门一位负责人多次明确表示,如果纪文辉不认可离职为个人原因、且时间为2012年3月14日,则公司就不发放其2012年2月工资,也不为其开具离职证明。同时人事部门还承诺,如果纪文辉签了协议,公司将在其离职证明上,注明解除劳动合同时间为2012年5月9日。然而令纪文辉气愤的是,签字后,公司仍将其离职证明上的离职时间,注明为2012年3月14日。

  庭审中,美尔斯通公司不同意纪文辉的诉讼请求,同时拿出双方签订的《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称双方已无任何经济纠纷。对于纪文辉提交的录音,美尔斯通公司认可其真实性,但对其关联性及完整性提出异议,但经法官当庭释明,未申请对录音做司法鉴定,据此法院依法认定其录音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解约终被认定违法 被判赔偿6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三)》第10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支付工资报酬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反之,则协议无效。

  本案中,双方所签《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中虽载有“双方再无任何经济纠纷”内容,但从纪文辉与公司人事负责人谈话中,明确反映出在签订协议时,美尔斯通公司存在利用单位管理优势的欺诈、胁迫情形,纪文辉系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形下签字,故该《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应属无效。

  此外法院还指出,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工作地点,属于劳动合同中的重要内容,工作地点的变更属于劳动合同内容的重大变动,须双方充分协商一致。

  本案中,美尔斯通公司单方变更工作地点,未和员工协商,且未提供便利条件,对纪文辉工作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故法院视为因单位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美尔斯通公司应依法向纪文辉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本案中,纪文辉2012年3月14日后未到岗工作,2012年5月9日解除劳动关系,这期间为双方劳动合同续存时间。依据《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非因劳动者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单位停工、停业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一个月职工正常工作的工资,此后用人单位未安排职工工作的,应当支付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的劳动者基本生活费。

  最终,海淀法院判决美尔斯通公司支付纪文辉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未支付的工资等共计6万余元。判决后,美尔斯通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近日作出驳回美尔斯通公司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李一然)


来源:湖南工人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济南现奔驰Smart警车 悬挂民用车牌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