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都商报:问题倒逼改革 改革永无止境

2013-11-18 03:03:35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该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习近平同志这一系列科学论断令人耳目一新。

“单独二胎”:内生于中国问题的平衡术

□成都商报评论员 付克友

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尽管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性质没有改变,但是毫无疑问,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在三中全会决定中,“单独二胎”可能最能体现中国改革的问题意识了。如果说当年计划生育政策是因中国问题而生,那么,这次单独二胎政策则是因新的中国问题倒逼而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单独二胎政策,犹如一个内生于中国问题的平衡术。

首先,就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而言,这是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平衡。计划生育政策天生就被赋予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使命。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问题是底子薄、增长慢,众多的人口被作为沉重的社会负担来看待。计划生育政策之下,总抚养比下降,社会负担减轻,同时,带来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增加,积累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为经济增长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强大动力。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在70%左右,这是世界上劳动人口的最高比例。有经济学家相信,在改革开放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人口红利。

但是,今天的总抚养比低、劳动力多的人口红利,却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总抚养比高、劳动力少的人口负债。事实上,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老龄化危机呈现。从本质上说,计划生育具有以未来的某种牺牲换取今天经济快速增长的性质,但这种换取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已成为各界共识;而完全放开二胎,又可能对现有人口红利形成冲击。就此而言,单独二胎政策,是在眼前和长远的中国经济之间作出的某种平衡。

其次,放大来看,生育政策调整,也是对中国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平衡。人口多,对资源、环境等造成巨大压力;但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的人口结构,又积累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养老问题、性别失衡问题,以及失独家庭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中的社会成本,并没有被计算进GDP的经济成本之中,却无疑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了。现在,原有的人口政策,需要为疏解这些社会问题做出部分让步。

的确,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相信“单独二胎”政策,会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继续调整,也相信计划生育政策终将有结束它沉重使命的那一天。

废止劳教的进步:还需审判独立进一步

□成都商报评论员 徐琼

等待近一年,废除劳教的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2013年初,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传出,今年将停止使用劳教制度。而日前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明确指出,要“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这意味着,劳动教养制度这一项在中国存在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独特”制度,终于行将作古。

人心大慰。“继10年前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后又一个历史性进步”,从中外舆论高度一致的评价,可见改革众望所归。

废止劳教制度,看上去是司法领域的一小步,却是法治中国的一大步;但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角度看,路漫漫其修远兮,废止劳教这一小步,还需要审判独立紧随其后、更进一步。

劳教制度最早源自1957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本身是针对“不够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用于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又增加失业的,则进行劳动教养”的“坏分子”,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则主要适用于卖淫、盗窃、诈骗等轻罪行为。

很难想象这一“法外”制度能长期处于于法无据的尴尬之地而不倒。2000年出台的《立法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2012年出台的《行政强制法》再次重申这一精神,民间与学界对劳教制度的批评与提请审查的呼声一直未绝。

劳教制度还有“集权”式危险,“自查、自审、自判、自执”,全程都由公安机关一力完成。公安机关无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等措施,其中因集权而导致的滥权,可想而知。

近年劳教对象的随意性、扩大化趋向令社会不满达到顶峰。各地政府手上的这一处罚权力随着维稳压力的增大而扩张,一些维权与上访人士被劳教后,进入更顽强的维权上访等“不稳定”状态,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中央明确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人身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权,随意限制、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劳教制度显然不利于人权保障。全会决定永远废止劳教制度,可谓下决心卸下了一个重大历史包袱。

尽管如此,舆论仍然心有余悸。“未审先判”的劳教制度寿终正寝,如何避免轻罪入刑、比如“寻衅滋事罪”等刑罚有可能的滥用,又成了民众的心事。这就需要审判独立更进一步,如三中全会决定所说,“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堵住劳教废止后的另一种权力越界。否则,劳教的旧包袱扔掉了,但是劳教的旧内容却有新包装之虞。

探索“官邸制”:让官员生活不再神秘

□成都商报评论员 李迎春

“探索实行官邸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这短短几个字,成为近日的社会热点。

日前,“中国特色官邸制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向外界披露了一份上报中央的建议方案。该方案指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官邸制。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典型的福利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除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外,所有公务员都参加了住房制度改革。不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住房制度改革虽有重大突破,但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领导干部违规建房、“以权谋房”成为腐败新形式。此外,一个领导干部到某地任职,地方大都为其准备好了“住所”,这个“住所”往往就成了其个人资产。因此,该方案认为,实行官邸制是遏制领导干部“以权谋房”的根本途径。

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房产日益成为个人最主要的资产。由于牵扯的利益越来越大,领导干部住房腐败也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正是这些问题,倒逼出了上述有关官邸制的建议。当然也要看到,官邸制在推行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厘清和解决。

官邸制在制度层面将为官员“以权谋房”设置一道防火墙。公费支撑的官邸为官员提供了法定住所,官员一旦享受了官邸,其他住房要求都将缺乏合理性和合法性。这使得官员寻找以权谋房的借口变得异常困难。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官员以权谋房的症结,在于权力缺乏监督和约束。现实中,单纯的制度很难钳制强势的权力。在住房领域,过去不是没有制度,比如相应级别的官员住什么房都有标准,超标的怎么处理,也有规定,但权力突破和扭曲制度仍十分普遍,这才是以权谋房的真正结症。所以,推行官邸制亦需改变制度难以约束权力的状况。否则,“官邸”仍有沦为“私邸”的可能。

从另一个层面讲,官邸制还部分回应了公众对官员财产公开和生活去神秘化的诉求。官邸虽是公家财产,但如果能做到完全公开透明,相当于公开了不同级别官员的实际待遇。这对于公众了解官员的待遇状况无疑进了一步。

此外,官邸制还将有助于民众更加了解官员的生活。当然,这要建立在官邸真正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在现代政治理念中,官员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本身应当生活在民众当中,那么官邸就应该对民众开放,民众可以通过观察、参观等方式了解官员、监督官员、向官员提建议及诉求。如果官邸仍然藏在深宅大院里,民众很难接近,那么官邸制回应民众这些诉求的意义就不大了。

教育改革:追寻社会公平源头活水

□成都商报评论员 曾茜

三中全会决定有关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内容,对公众争论太久、挣扎太久以至于期盼太久的诸多问题,终于有了实质性且具体的回应: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从破解“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根源下手,直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国人缺乏终身学习通道”等社会问题,甚至细化到“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以斩断行政力量对办学的干预,一揽子“决定”为当下很多因应试教育走入的死胡同、为备受诟病的一系列教育矛盾的解决,找到了出口。

教育改革路线图看似千头万绪,但最终都通往一个困扰中国教育多年的终极问题:教育公平。以前种种不合理,皆因破坏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现有种种改革,也正是要让这些失落已久的公平逐渐回归正轨,期盼再不会有孩子因考试失利而轻易放弃生命,再不会有孩子因城乡有别而致教育条件天壤之差,再不会有孩子被牺牲童真和天性从而被过早地逼入功利的社会染缸,再不会有孩子不敢坚持理想,或者因经济条件不济而不能坚持理想……

我们期盼的教育公平,首先贵在自由,要给学生以自由选择人生的可能,而不该用一考定终身的指挥棒和各种外来意志的强加,去扭曲孩子的天性;其次贵在宽广,唯有给予接受不同教育的孩子以公平待遇,才可能让他们不受歧视、不留后患地大胆选择适合自己教育方式;第三贵在宽容,不能用考分锁定孩子们一时一地的成绩高下,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们打上“好坏快慢”的人生标签,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空间,等待和陪伴他们“慢慢成长”;最后,还必须贵在健康,要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而不是从身体上限制玩乐,却要从心智上残食他们的独立,最终造就衰弱、功利、狭隘的未来接班人。

孩子的命运,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源头之一和重要基础。所以,寻找教育公平,正是要给社会其他公平寻找源头活水。教育乃一国之本,三中全会前所未有地正视这些积弊已久的问题,说明中央力促教育改革的决心之大。

欣喜之余,人们不免也有担忧,因为政策在前,但贯彻执行的每一步能否脚踏实地,才将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也才将决定我们期盼通往的教育公平能否最终实现。唯有那天到来,我们才敢举杯欢庆,以感慨今日之努力不曾白费。



          来源: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济南现奔驰Smart警车 悬挂民用车牌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